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工作安排

3044am永利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8-09-18

一、序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6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苏发[2010]11号)《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苏政发[2016]35号),苏州市《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苏府[2016]36号)《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苏委发[2015]43号)等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学院在认真总结现有基础和条件,深入分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前提下,扎实推进学院“三步走”(到2018年,使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到2023年,使学院成为在全国具有办学特色影响力的高职院校;到2033年,使学院成为全国知名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目标,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学院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编制学院各类专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深入推进“文化引领、依法治理、改革创新、卓越提升”四大战略,将立德树人融于全方位,我在乎你融于全员,校企合作融于全程,卓越工程融于全身心,通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创新发展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以文化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党的建设为重点,以卓越成效为标准,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专业结构调整、内涵建设提升、师资队伍优化、管理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健康发展,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快速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特色化的“三爱四化”综合素质的知名教师、学术带头人和社会服务能手,大力培育一批层次高、影响大、示范辐射广的教育科研成果,全力培养一批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要专业特色的示范性高职院校。

二、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是苏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发展综合实力的关键时段。为培养一大批适应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主动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全力推进内涵发展。

(一)学校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学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和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项目,以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重点,顺利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

1. 科学定位办学方向,积极谋划学院发展蓝图

学院以召开第一次党代会为契机,不断凝聚共识,理清思路,秉承我在乎你学院精神,以与时俱进为校训,坚持人才培养地方性、应用性、职业性原则,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政行校联袂,师生企联合,教研用联动,学做创联贯的“一本四联”办学思路,科学谋划“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全面确立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要专业特色,建设鲜明的示范高职院校奋斗目标。

2.顺利通过示范验收,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2013年,学院顺利通过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验收。数控技术专业立项为省级品牌专业;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多个;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大力开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获批 “3+2专本衔接分段培养项目。

3.校企合作多元发展,合作育人机制逐步完善

学院成立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的学院理事会;与创元集团、亨通集团等地标企业联合成立了创元学院、亨通学院等10余个企业学院;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十百千”工程(即学院与10个以上开发区(产业园、科技城)或行业协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各系(院)与100个以上企业建立长期紧密校企合作关系;教师与企业开展1000个校企合作项目),在引企进校、送教进企、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模式深度合作;共享企业2600万元的生产设备,拥有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家EMC电磁兼容实验室、三坐标测量培训室、省高校首家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联合认证中心。

4.大力推进人才强校工程,师资队伍水平快速提升

学院实施教授引进与培育计划、博士倍增计划,实现了327名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37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81.15%,双师型教师比率达89.1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1人,省六大高峰人才2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4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2名,苏州市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7人,苏州市劳模2人,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等。

5.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近五年来,学院立项省级科研项目24项、市厅级项目476项,发表核心期刊或权威期刊论文424篇,知识产权授权364项,立项一批省社科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科研纵向经费累计达1485.97万元;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市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6.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

学院与加拿大、日本、英国等8所高等院校开展师资和管理干部培训;与国(境)外10余所高等院校和协会在教师互访、学术交流、共编教材、学生技术技能竞赛、交换生培养项目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搭建了对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平台和通道。

7.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工作成效显著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秉承“我在乎你”的学院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 “三爱”主题教育活动,“我在乎你”学院精神典型实践案例被《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收录。坚持文化育人,积极打造特色项目,“弘扬良工匠作的地域文化传统”获得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苏省高职院校唯一特色展示项目。

8.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5年来,学院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各类专项资金2.1亿元,用于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新建学生宿舍、教学楼宇修缮、消防设施、监控系统、教室维修改造、学生运动场地和校园环境综合改造等项目和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调优师生办公用房,拓展发展空间,出资8000万顺利完成原东吴学院土地校产的收购工作,学院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学校发展机遇

1.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和苏州大城市的新定位

依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苏州作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核心区,正在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打造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的建设任务近年来,国务院又批准苏州作为大城市建设新定位、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中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示范区、试验区和大城市的新定位为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人才的供求提供了新的机遇,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挖掘潜力,走创新发展道路。

2. 新型工业化体系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新构建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和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苏州正在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体系,正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链优化升级,正在努力建成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将为学院制造大类的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使命,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3.“苏州智造”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新转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的颁布,正在推动苏州探索一条质量效益好、产业布局优、科技含量高、自主品牌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凸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跨越转变,引起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由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创业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改善实训实习条件、改革管理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卓越式发道路。

(三)学院发展挑战

1. 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对学院专业布局提出新的要求

 “十三五”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民经济由要素投入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方式转变。随着国家诸多战略决策的实施,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先进设备与适用技术普遍用于企业;工业机器人代替流水线生产;机器换人与智能化生产全面展开。未来五年,苏州将全面步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苏州将全面鼓励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提升发展,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进航空材料、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等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引导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先进(装备)制造业与高端制造业项目对学院制造大类专业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对学院专业设置的联系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设置如何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诉求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如何打造紧贴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以及如何打破原有专业结构格局,将成为学院“十三五”期间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2.“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对学院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诉求

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形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随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苏州创新发展驱动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此外,苏州创博会、大学生创意创业营、众创空间“十项新政”、创客天堂等一批创新项目的启动,苏州日益形成“双创”生态系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新局面。苏州市创新发展驱动战略的实施,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层次、规格、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如何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上大胆推成出新,在人才培养质量、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区域文化建设方面实现创新发展,是学院“十三五”时期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3. 同层次院校竞争对学院未来发展提出全新的挑战

高职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资源的相对紧缺,直接影响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质量。“十三五”期间,省内同层次高职院校多数将提高办学质量,推进特色品牌专业作为发展重点,更加注重内涵的提升,使学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伴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出台,省内高职院校对各自的办学定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等方面重新进行定位与思考。学院如何在新一轮的创新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实现特色、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学院品牌的高职办学模式显得至关重要。学院在“十二五”期间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总体上距省内同层次前列示范高职院校尚有一定差距。学院在未来五年发展过程中,既要努力赶超省内前列高职院校,也需防范省内其他高职院校的冲击与挑战,在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学院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三严三实”精神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省、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将“立德树人”融于全方位,将“我在乎你”的办学精神融于全员,将“校企合作”融于全程,将“卓越工程”融于全身心,深化“一本四联”办学思路,优化全院资源配置,强化学院办学特色,走内涵发展道路,迈好学院“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使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实现在全国具有办学特色影响力的高职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战略

十三五”时期是学院重点强化内涵、全面提升质量的重要时期,是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后进一步争创名副其实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关键时期,也是学院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期。因此,学院将深入推进“文化引领依法治理改革创新卓越提升”四大战略,全面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优异成绩。

 1. 文化引领战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为抓手,着力打造“我在乎你”的校园文化品牌,展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气息,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与自信,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育文化人的价值追求。

 2. 依法治理战略

以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效率为指导,以规范制度、规范流程、规范目标、规范责任,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创业为抓手,着力打造系统化运作、项目化实施、精细化推进、品牌化展示、绩效化考评的“五化”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学院定事项、定流程、定责任、定目标的“四定”要求,扎扎实实健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形成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规范有序、效率优先的发展新局面。

 3. 改革创新战略

以改革谋发展、创新促发展为指导,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绩效考评改革创新为抓手,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有序推进学分制改革,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破解学院发展过程中的难题,用创新的思维、机制和举措化解学院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矛盾,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各领域,在人事、绩效、管理各层面,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创新发展,形成善于改革、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发展新气象。

 4. 卓越提升战略

以人人追求卓越、事事争创卓越、全面成就卓越为指导,以卓越工程为抓手,围绕立德树人、我在乎你的学院精神和校企合作为主线,着力打造精品文化、品牌专业、名牌教师、优质课程、优秀学生和社会服务能手,加快培育一支有战斗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教师队伍,一批有影响、有示范、有特色的专业,一批有理论基础、有实践创新、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一大批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品德优良的高职学生。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以文化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党的建设为重点,以卓越成效为标准,形成具有规范、价值和愿景的校园文化新氛围,具有“四化”的专业建设新格局,具有理念先进、思路清晰、方法科学、成果丰硕的师生队伍建设新局面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新常态,力争尽快步入全省乃至全国知名高职院校行列。

2. 具体目标

1)文化建设

以现代职教理念为引领,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建成具有专业特征、职业特点、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人文环境。

以国际融合为背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开放包容、平安和谐、创新发展的省市文明单位。

以“互联网+教育”为平台,加强制度文件建设,建成制度健全、流程规范、运行高效的智慧校园。

以“我在乎你”学院精神为特色,加强幸福校园建设,建成学生有自豪感、教师有尊严感、员工有成就感的美丽幸福校园。

2)专业建设

 ——优化专业结构和内涵

以《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等现代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围绕苏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 加快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打造“智能制造、物联网技术、低碳节能和互联网+服务”为特色的专业群和专业体系。

以《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为指引,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训课程,主动衔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带动和影响专业结构和内涵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指导,大力开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项目,优化“中高”衔接,拓展“高本”衔接,着力构建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以加强学生国际化素养为目的,积极拓展国(境)外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共建专业、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出国(境)研修和境外学生来校学习交流等境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强教育信息化条件和使用能力建设,构建微课程、网络课程、企业生产现场对接课程等开放性课程资源,结合学分制改革的有序推进,探索人才柔性培养方案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计划相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企业学院建设为特色,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工学结合,增设院级层面企业学院,增加专业群层面企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层面企业学院,不断完善企业学院管理制度,扎实推进三级企业学院内涵建设,全面实施企业学院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强、做优、做特企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

 ——优化教学核心要素

以学院综合实训大楼建设为契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成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技能教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推广中心和创业孵化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同步改善现有实训实习条件,成功申报省级以上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充分满足教学、科研、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以国际专业认证制度为参照,加强专业标准建设。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训实习条件、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评价等标准的研制,引进国际课程与教材,逐步推行双语教学,大力推进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择优推荐部分专业开展国际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加强智慧教育环境建设,建成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教育环境,普及移动学习、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模式,实施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成功申报省级以上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智慧校园。

以企业学院为载体,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库,推动项目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联合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加大企业课程开发与嵌入力度,形成一大批立足企业学院、依托企业学院、服务企业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并成功申报省级以上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库项目。

 ——提升学生能力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学生现代文明素养培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技能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一系列现代文明素养培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文化素质教育与技能实践教育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技能人才培养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苏州城市精神为追求,加强学生国际化素养培养。为适应苏州十三五期间努力打造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开放型城市、外向型经济发达城市的建设需求,培育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一些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

以“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按照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推进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形成善于组织和利用信息,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信息安全意识、良好信息判断和评价能力准确合理使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以大学生“强身、健心、精技、博爱”素质教育目标为特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协同推进,系统打造强身健体特色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品牌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素质教育王牌项目、技能训练与竞赛优质项目、创新创业培育项目,提升学生续航能力,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具有学院特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载体,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按照《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等文件要求,加强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建设,发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信息化、常态化的质量评价,反馈、诊断与改进的督查机制;注重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创建质量文化管理理念,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突显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卓越成效。

3)队伍建设

 ——管理队伍建设

以《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为指导,加强管理队伍服务思想和理念转变。通过系列化的宣传、学习、教育和培训,建成一支“追求卓越、服务热情、踏实肯干、国际视野的服务型管理队伍。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快管理队伍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通过硬件改善、制度建设、辅导培训、岗位应用、考核评比等多种方式,加快促进管理人员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切实提高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以学院“四定”工作为特色,加强管理规范和效能建设。通过定事项、定流程、定目标、定责任,规范管理队伍的工作机制,推进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形成富有苏工院特色的、成效凸显的“卓越管理”模式。

 ——教师队伍建设

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老师为标准,以立德树人现代职教理念为根本,加强整体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 建立师德教育、监督、考评制度,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服务学院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实施专业教师半年以上、五年一轮进企业实践锻炼,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企业学院,开展校企互聘互兼,加强兼职教师和专家团队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兼职教师和专家团队聘用工作;搭建平台,完善考评机制,开展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契机,加强教师国际化能力和水平建设,通过鼓励骨干教师出国访问进修、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双语培训、外籍教师聘任等多种方式,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中长期培训每年达10人以上。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百分之八十要具有海(境)外培训经历,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了解国际学术领域、展露国际舞台、开展一定国际合作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建设。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提升机制,强调实践,强化应用,学习掌握通用信息技术以及与专业教学研究相关的专门化信息技术,更新观念,改进教学科研方法,提高教学科研质量。

以“三爱四化”为特色,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三爱”教育活动,扎实提升教师“四化”能力和素养,按照《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要求,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86%,兼职教师比例达30%左右,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操作能手。

以“三爱四化”为特色,加强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加大人才引进政策和编制的倾斜,积极选聘纳贤博士或专业带头人等高层人才,博士人数占专任教师比例达20%以上;通过岗位聘任、项目聘用、兼职聘用等形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技能技艺大师覆盖全部专业;大力实施人才工程评选和培养工作,培养省级教学名师、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操作能手。

 ——辅导员队伍建设

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订版)为指导,加强辅导员整体队伍建设。系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有序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积极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和岗位评比活动,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实践效果好的辅导员队伍。

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加强辅导员工作能力建设。帮助辅导员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努力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及时了解网络舆情信息,密切关注学生网络动态,敏锐把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成效。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依据,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干部选拔机制,建立学生干部培养体系,加强学生干部政治素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管理能力培养,发挥学生干部参与学院教学管理、评价和监督主体作用,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价值追求、有责任担当,勤于学习、乐于服务、勇于表率的学生干部队伍。

4)党的建设

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以“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要求为指引,加强党的建设。通过干部培训、理论武装、思想引领的党员干部大学堂建设和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深入实施党建创新工程,打造“卓越党建”特色化、品牌化项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打造廉洁政治新常态营造廉政勤政好氛围,围绕立德树人和“我在乎你”学院精神,创出市级以上廉洁勤政品牌或特色案例。

四、发展措施

(一)加强文化建设举措

1. 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根据各系(院)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围绕校企合作建设成果,建成具有专业特征和企业文化特点的系部文化墙;根据学院现有的场馆分布、绿化景观,融入现代工业和地域文化要素,建成具有现代工业特色的校园主题景观雕塑和具有吴文化特点的文化长廊,规划建设学院文化中心;根据全民健身要求,结合校园建筑分布和景观改造工程,建成既赏心悦目又强身健体的校园步道。

2. 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做好系(院)二级中心组、教师政治学习会、学生班会、党校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等理论学习活动和监督检查工作;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继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邀请专家大师进校园,做优《苏工院大讲堂》,组织书记讲师团、学生标兵宣讲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校园微文明、微电影、微讲堂、微故事、微摄影等系列活动,培育品牌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研究和评选,形成具有学院特质的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文化要素和文化标识;以公选课、通识教育改革为抓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吴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班、吴文化精品社团,师生共同申报并开展市级以上文化教育课题研究活动;认真开展“七五”普法活动,加强师生法制教育,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周边治安环境治理,完善重大突发性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做好网络舆情监控;积极开展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文化校园、法制校园创建活动。

3. 依据学院章程,健全规章制度,推进依法治校、民主办学。认真贯彻学习实施新修订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梳理国家、省市、学院职业教育规章制度,形成电子化制度汇编;理顺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的职责和权限,完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生、后勤、资产、安全、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形成系统、规范、有效的学院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学院四定工作,研制《苏工院天工开物》管理规范,建立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制度;完善学校、系院(部)和个人三级目标、年度和聘期两个阶段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健全信息分类分级公开制度,建立移动管理信息化平台,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校园生活信息化服务平台、网上教师合作共同体平台、学生就业信息化支撑平台、网上虚拟学习社区、国际化网上文化宣传平台;加强新媒体建设,打造学生新媒体发展中心。

4. 加强“我在乎你”学院精神宣传力度。开展“我在乎你”经典案例评选,打造“苏工青年之声”网络互动平台,出版“我在乎你之苏工院人”专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树立“三爱”教师先进典型,开展“三爱”教师评选活动;选派思想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担任关工委工作,聘请企业劳模、能工巧匠组成敬业讲师团,帮助青年教师和学生成长成才;加强院(系)二级工会建设,组织开展身心健康、凝心聚力、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一批精品俱乐部,关爱教师和谐发展,营造美丽幸福校园。

(二)加强专业建设举措

1. 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面向苏州,服务地方,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要专业特色,以高职专科层面的汽车技术为教学载体,优化专业结构,加快专业建设。大力推进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形成省级品牌、省级品牌培育、校级品牌三级品牌专业建设梯队,建成省内有影响力的若干个骨干专业,其中省内一流专业、全国有影响力专业3个左右。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专业,研制《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合并培养方向相近和相似专业,整合服务领域和技术领域紧密相关专业,调整招生就业“两不旺”专业。专业总数控制在40个以内,全日制在校生为8000人的办学规模。

2. 加强专业标准建设与实施。参照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国家专业建设标准,推进专业标准建设,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推行基于专业教学工作的内部诊断与改进制度,建立专业建设水平排名制度,适时引入第三方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三五”时期,前两年完成专业标准研制工作,后三年开展基于专业标准的教学诊断与评估工作,并将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作为专业评价优秀的必要标准,“十三五”末期建立校内专业建设水平评价制度。

3. 加大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以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核心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善专业资源库平台、课程网站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智慧树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建设,深入推广教学管理系统、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建设网上考试、教学督导、教学质量评价等系统,建设微课程点播平台、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数字化录播中心;完善教室和实训室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形成移动、泛在、个性化教学环境。“十三五”时期,基本实现教学资料数字化存储和应用,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

4. 建设现代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紧扣汽车产业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环节,完善“智能制造、物联网应用和互联网+服务”等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汽车应用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吸引企业参与和投入,加强实训基地生产性和研发性功能建设。“十三五”时期,力争多方支持,筹措资金,建成省级产教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完成汽车应用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多个具有“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特色的小型实训基地。

5. 引进国际先进课程建设经验。积极借鉴国际教育先进课程理念,引入国际课程与教材,推进“生产建设技术类课程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管理服务类课程以案例课程为主体、公共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实践导向课程改革。“十三五”时期,各专业群至少引进1门国际课程,使用1本国(境)外教材,开设1门双语教学课程;各专业群核心课程完成实践导向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编写教材50本以上,获得省级重点教材10本以上。

6. 开发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以应用推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课程网站建设、微型视频课程建设,开展虚拟实验实训室、网络实训教学平台等项目建设。“十三五”时期,完成8个专业群的专业资源库建设,完成品牌专业的核心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网站建设,完成技术技能课程微视频课程建设,省级建设项目入选数不低于同批次省示范院校平均水平。

7. 强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特色。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系(院)层面的专业建设,推动产学合作核心指标建设标准,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聘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合作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开展应用技术攻关;携手指导顶岗实习,接力安排培训就业;探索和深化“合作育人、协同创新、接力就业”的企业学院内涵。“十三五”时期,各项产学合作核心指标居于同批次省示范院校前列,形成“教研用联动”专业建设特色。

8. 加快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以有序推进学分制为目标,完善选课制、导师制、学分计量制和绩点制完善补考重修等教学制度体系突破专业和班级管理模式,构建社区化学生管理体系,建立学生事务中心;构建满足高职本科联合培养、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中高职“3+3”分段培养适应对口单招高职单招和注册入学等多种模式的教学制度,为学生升学、就业、创新创业提供多种发展路径。高职本科分段“3+2”培养专业拓展到3个以上,各类升学比例达到20%

9. 借鉴国际先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经验,以专业群为单位建立“大类培养、个性发展”的培养方案,专业必修核心课程聚焦职业能力,专业选修拓展课程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求,公共课程按需实施分层分类培养;推行“卓越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推进学业援助计划,完善重修和辅修制度。“十三五”时期,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培养体系改革,5%拔尖学生进入卓越技能人才培养计划,30%课程实施分层、分类教学。

10. 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以“翻转课堂”为核心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组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竞赛,推广网络教学平台和虚拟实验实训平台的应用。通过“以赛代训、以赛代考”,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岗位聘任与考评制度。着力培养一批信息化教学能手,促进全体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明显增强,省信息化教学竞赛成绩达到省级示范院校中上游水平。

11. 强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育人为重点,实践教学时间比例达到50%以上;完善识岗、习岗、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学生实习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推进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和企业冠名班项目,形成“师生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1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和项目建设。打造5个校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阵地,完善10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凸显的校外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拓展建立10个企业文化体验基地,固化“诉说好故事、孝道之声”等系列立德树人特色项目,培育在省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精品项目,打造劳模、企业精英进校园等系列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职业素质教育品牌项目。

13. 实施学生社会融合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包含“六个一工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编制我的青春攻略--大学生活读本,形成“朋辈导师制、我是健身王”等身心健康发展品牌和特色项目。“十三五”期间,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5%以上;建设一批卓越社团,打造30个精品社团、1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孵化大学生创业团队50个,开展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10项;指导学生发表创新论文10篇以上,申报发明专利5项以上;完善绿蓝红3支志愿者队伍建设,新建5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打造社区专业服务之星和市级及以上学生志愿服务明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企业文化节等专题活动。

14. 推进卓越学生素养培育工作。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应用系统,提升与学生相关的招生、教学、实习、就业、文化生活、安全保障、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服务效能;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强化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网络文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组织学生参加大型国际交流活动,开展国际礼仪风采展,选派近百名学生参加国外、境外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国际化素养。

15. 提升学生国际通用技术技能水平。逐步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技能训练中心,组建常态化技能竞赛训练团队,积极参加全国和国际技能竞赛。“十三五”时期,各专业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课程体系比率达50%以上,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率达100%,获取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率达50%以上;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处于同批省示范院校中上游水平;各专业群至少参加1项国际赛事。

16. 构建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特色。以导师制度为依托,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检索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期设计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毕业设计、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为载体的实践、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形成“学做创联贯”的知行合一学习特色。“十三五”期间,各类学生竞赛、学生项目成绩均处于同批次省示范院校中上游水平。

17. 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围绕教育教学工作改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制订“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保证行动方案”,推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完善信息采集与平台管理工作制度,依托《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突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完善教学质量检测、质量年度报告和信息发布制度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典型案例”评比和“学子学习活动美图展评”,有一批案例入选江苏省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开展“质量监测员和学生信息员”业务培训;开展质量文化月活动,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

(三)加强队伍建设举措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举措

1.实施管理队伍“卓越提能计划”。依托学院党校阵地,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科学制订各类管理人员培养培训方案,每年完成一轮管理人员全员培训;选派30名管理干部出国(境)培训研修,选送15名管理人员赴地方地标性企业、经济开发区、知名院校挂职锻炼。

2. 开展管理风采主题活动。出台《关于管理队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施意见》,推行管理人员现代信息技术履职考试制度;推进干部学习培训、监督管理、年度考核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年度作风效能建设卓越提升行动,举办作风建设“十佳管理干部、十佳服务明星”年度评选和管理人员信息化技能竞赛等管理风采主题活动。

3. 打造“卓越管理”模式。建立年轻干部“梯队建设”,严格按规定选拔聘用管理人员;完善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的目标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学院“四定”要求,组织开展学院管理指导手册研制工作,深入践行“五化”管理模式,探索推进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形成富有苏工院特色的、成效凸显的“卓越管理”模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1. 加强师德建设。成立院领导为主任,组织、宣传、纪检监察、人事、教务、学工、科研、工会、团委等相关责任部门组成的师德建设委员会,院系成立由系领导、系主要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师德建设委员分会;加强制度建设,根据新形势要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教师行为和工作规范》等文件;开设师德教育专题,通过师德讲座、教师参与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推动卓越师德教师、我最喜爱教师评选活动常态化,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建立健全师德年度评议、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构建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

2. 加强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科研“四定”管理工作,规范科研管理流程,建立科研服务导航,完善科研管理系统,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远程辅导协议,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建立科研优秀团队遴选管理办法,打造教育教学、社科、科技优秀科研团队;制定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基金项目奖励制度,争取国家教育规划、国家社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建立高层次人才专家库,成为国家智库成员建设单位,参与国家智库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参与国际科技展,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院开展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在外文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加强中小企业合作网站建设,注重科研成果转移,力争科技服务产生经济效益2000余万,推动专利成果转化15项,产生经济效益1000余万;成功申报市级重点实验室及省级众创空间,申报建成江苏省技术转移中心;定期开展科研智囊团沙龙活动,推动教师科研整体水平提升,市级以上科研项目和成果位居苏州市高职院校前列。

3. 加强教师国际化能力水平建设。出台《加强教师国际化能力和水平建设实施意见》,每年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境)外中长期培训10人以;加大中青年专业教师外语培训力度,增强教师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语言能力,每年选派一批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厅举办的外语培训;各专业培养一批双语教师,打造能够开展国际交流的双语教师队伍,各系(院)双语教师队伍每年5%递增,国教院外语教师雅思等培训及通过率每年15%递增;加大外籍教师聘任力度,各系(院)外籍教师每年至少承担一门双语课程教学;鼓励教师赴国(境)外开展中长期专业培训或攻读博士学位,各专业每年至少1名,重点专业每年至少2名;“十三五”期末,入选学院专业带头人或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师,百分之八十以上具有海外培训经历。

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修订《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出台《教师进企业管理办法》,实施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至少半年以上实践锻炼,五年完成一轮;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为教师提供职业技能训练的环境,积极为教师教学、科研、科技服务创造一定的条件;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执业资格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考试;支持教师承担企业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教师主持的层次较高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工程应用项目,可申请减免相应教学工作量;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各专业至少建1个,重点专业至少建2个。

5. 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用足编制和人才引进政策,五年引进博士或专业带头人30人以上,博士学位人数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各院系和专业博士人数和使用情况作为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鼓励各院系或专业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等形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知名专业带头人、技能技艺大师,并建立名师工作室或技能大师工作室,各重点专业至少建立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6.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上级文件的要求向各专业下达指标,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依托创元学院平台,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和信息平台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兼职教师聘用工作;各专业应聘用1名企业专业带头人。

7. 加强高层次人才评选工作。出台《卓越教师、卓越青年教师等优秀人才评选办法》,每二年评选一次院级卓越教师,成功培养出省级教学名师;每二年评选一次院级卓越青年教师,新增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0个左右;每年评选一次院级卓越技能教师,新增姑苏技能人才8个左右;每年评选卓越德育教师,对接市级及以上优秀教育工作者或者师德模范项目。

8.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约束和激励机制;鼓励在职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一般专业博士学位人数占比达到10%以上,重点专业博士学位人数占比达到25%以上;省培、国培项目,45岁及以下教师每五年完成一轮培训;各专业每年组团(教学团队)赴国示范、国骨干学习。

9. 加强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教师职称评审和聘用改革,出台校内职称评选办法;建立与学院“卓越工程”相配套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建立“向上有弹性,向下有底线”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举措

1. 实施辅导员工作能力考评制度。研制《苏工院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制定不同层级辅导员职业要求和能力标准,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开展学识能力晋升工程,副高职称比例达16%以上,正高职称比例达3%,在读博士比例达20%,辅导员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创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100%

2. 开展卓越辅导员典型培育工程。搭建辅导员学习、研究与实践三平台,每位辅导员每年完成32课时校内外培训学习任务;开展专项竞赛活动,每位辅导员每年参加1项市级及以上的职业能力、创新工作案例、精品项目等竞赛,力争榜上有名;成立由历届省辅导员年度人物获得者组成的辅导员工作指导团队,推进系(院)辅导员创新工作室建设和学生工作研究,争取立项国家级课题,打造省级辅导员年度人物;依托企业学院,建立辅导员到企业挂职机制,选派辅导员到本科院校访学,促进辅导员工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3. 提升辅导员信息化和国际化能力。在“互联网+学生工作”的平台上,辅导员能熟练运用网络互动社区和使用新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建设一支由青年辅导员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等网络新媒体建设,提高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选送辅导员到国外或境外培训、学习交流,提高辅导员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能力。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举措

1. 搭建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平台。组织优秀学生干部代表列席学院党代会、教代会等重要会议,积极参与学院重大工作的研讨和交流,主动为学院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建立由学生干部组成的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团队,全面参与学院教学、课程、教材、师德、校企合作等评价工作,使学生成为学院人才培养评价工作的主体;进一步完善学生组织自我管理程序和监督机制,加强学生干部对课堂秩序、晚自习、早锻炼、宿舍等方面的自我管理和科学考评,并将管理成效纳入学生管理考核体系中;组织学生干部参与学院校园景观建设和文化主题的设计,组建学生新媒体中心,全面参与学院宣传阵地建设,搭建微信、微博、网页等多元化的宣传平台,培养若干个在新媒体平台中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学生干部先进代表,弘扬正能量,发出好声音。

2. 创建学生干部培训平台。成立“学生干部培训中心”,出台《苏工院学生干部培养实施方案》,形成现代化、科学化的学生干部培养制度、程序和内容;设立由学院党校牵头的学生干部培训主体班,每学期1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主体班形式开展专题培养;建立学生干部学分制培养模式,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开展专题培训,包括管理力能、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等专题,探索建立网上课堂和在线互动交流平台;探索由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国(境)外交流生项目;邀请企业专家开设学干培训专题讲坛,在学干培训中加入企业管理、团队文化、创新创业的专题课程,提高学干的企业融合度,探索建立学生干部三年级企业实践推荐制度,为学生干部成长搭建更加良好的平台。

3. 组建已毕业学生干部示范引领平台。聘请毕业的优秀学生干部作为学院成长讲坛、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建立优秀学干专题展示和报道的纸质(团学刊物、新闻报道)、网络平台,设计若干个以优秀学干为原型的学院形象代言人,形成良好的社会反响;选取具有高学历和驻外工作、求学经历的毕业学干,返校交流工作学习心得,开始优秀学长报告会;建立学生干部成长档案,形成对学生干部培养长期性的研究;探索建立学生干部“十百千”工程,一名毕业的优秀学生干部牵手一家企业,深化学院校企合作进程;依托新媒体中心,建立新媒体校友互动平台,经常性交流毕业学干的成长经验,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建立优秀校友展示阵地,包括荣誉墙、宣传册、网上平台等,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

(四)加强党的建设举措

1. 注重理论学习,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施“铸魂引领计划”,组织学习党章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按照中央、省委统一部署要求,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深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创建省级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示范点。构建学院大党校格局,建立苏州地区校企党建联盟,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举办至少20期中层干部、科室干部、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等各类培训班。强化党建研究工作,力争申获5项以上省级党建类研究项目。

2. 从严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加强党员组织活动建设健全和严格执行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党员民主评议等制度,建立党总支书记抓党建述职制度,完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亮身份制度。全面推广党员积分考核制度,强化党员参加经常性教育的内生自觉。规范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解决自身问题。深入实施党建创新工程,建设2个党性教育党性锻炼基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增强党组织生活的实效;以打造“大学生红色公寓”项目为拉动,推进“大学生党建品牌项目”培育。高度重视党员的发展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高学历、高职称党员比例力争达到教工党员总数的45%以上。

3. 贯彻民主集中制,完善学院治理结构。贯彻落实《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和落实党委议事规则,全面推行领导班子讨论重大事项主要领导末位发言制度;完善决策落实机制,探索建立领导班子重大事项决策全程纪实、责任倒查追究及纠错纠偏制度,推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构建“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以教代会、学代会为主要形式的师生员工参与学院管理的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关工委等群团组织以及无党派代表人士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设立“建功‘十三五’,和谐共发展”建言献策“金点子库”,助推党外人士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4. 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作风建设健全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探索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创新做法,推动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强化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设立“卓越党建”杯,开展立德树人、我在乎你优秀案例等系列大赛,以及以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为主要内容的“比、学、赶、帮、超”活动。培育选树身边典型,成功经验被省教育厅向全省高校推介,培育省级以上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巩固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成果,强化整改落实、立规执纪,推动学院践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党员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

5. 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大力选拔理想信念靠得住、为民服务本领高、勤政务实敢担当、清正廉洁有正气的干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全面推行“动议比选任用”新机制,严格按规定程序选人用人。注重在完成重大任务、处置突发事件、参加选举、涉及个人进退留转等关键时刻考察识别干部。突出加强对干部德的考察,从严把好干部任前审核关,做到干部档案“凡提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凡提必核”、执纪执法部门意见“凡提必听”。严格执行省委《关于落实从严管理干部“五个要”的若干规定》,严格落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离任交接、关爱提醒、诫勉谈话等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6. 严守党的纪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把严守政治纪律放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首位,加强纪律教育常态化,尤其是对学院中层及以上干部开展“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保持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牢固把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增设新媒体投诉举报反馈渠道,激发群众监督正能量;组织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周,开设廉洁剧场、廉洁长廊等特色教育活动;有效开展1条主线和3个助力点的反腐倡廉工作模式;开展主题鲜明的效能作风专项督查,实施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跟踪督查制三种制度。深入贯彻实施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构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加强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签订勤政廉政承诺书、落实干部“一岗双职”定量考核细则,突出考核结果的运用;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通过民主生活会和经常化谈话提醒方式,把握高校违纪违规现象的内在规律;举办党委纪委委员、总支纪检委员、党风联络员、特邀监察员业务培训班,加强专兼职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五、保障条件

(一)组织保障

1.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学院成立由主要领导参加的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贯彻执行,根据发展规划的整体要求,科学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合理分配到各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加强规划执行期间的领导力,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重大问题,为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 建立全员参与机制

通过会议动员、宣讲解读、组织研讨、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快行动,广泛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工作。成立“十三五”规划工作办公室,加强各职能部门、系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加强典型事例的宣传报道,提高全体成员的工作热情,提升广大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支持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取得新成效。

(二)经费保障

1. 多渠道争取经费投入

大力提倡开源节流,积极开辟创收渠道,主动争取省市各级政府的经费支持。积极申报省、市职教专项,力争获得更多的专项经费支持。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捐赠、盘活存量资产、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资源参与学院办学,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为学院有序推进'十三五'建设项目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2. 加强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

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科学编制发展计划和资金预算,构建符合学院管理特点的计划、预算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计划预算和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经费管理、风险管控和绩效评估,努力降低运行成本,保证学院资金依法、高效、合理使用。

(三)机制保障

1. 完善运行机制

在学院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行政职能部门和系部各单位按照规划总体部署和要求,要认真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表、路线图和考核目标。各单位要结合具体职能,在年度工作计划、阶段性工作考核中要认真落实好规划中的建设任务。特别是对一些周期较长、任务较重、难度较大、意义重大的建设项目,要认真研究制定分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2.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制订《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条例》保证规划有效实施。成立由学院主要领导参加的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监督检查领导小组,负责对学院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有效过程监督,对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和缺失及时予以纠正。实施规划执行情况年度报告和检查制度,各职能部门、各系部每年度要对照规划要求和目标,开展自查自纠活动,逐项说明落实情况,对未能及时完成规划年度目标的情况,要通报结果和追究责任,要及时查找原因,分析情况,积极寻求补救措施,保证规划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返回原图
/